规范企业审计审前调查
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项目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审计机关关注的焦点。审前调查的管理是审计项目管理的起始阶段,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与其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本文主要从审前调查管理对审计项目的影响方面阐述目前我国审计项目管理领域中的问题,以及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浅见。
一、审前调查的内容
审前调查是指在项目审计计划确定后,承担审计任务的审计机关(一般为审计组)采用一定工作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资料,以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工作过程,它是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审前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圆满完成了审前调查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职责范围或经营范围,财务工作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以往接受审计情况以及其他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做到有点有面,了解全面;应当收集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审计档案资料以及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做到收集完整、详略得当。了解收集情况充分满足制定审计实施方案需要。当前,在审前调查时间普遍要占到审计时间的三分之一、且多实行试审的情况下,对一些重点问题、重大问题、典型问题,还要做到解剖麻雀,基本达到审计取证的要求,为正式审计引申和扩大战果奠定基础。
二是制定出了重点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足以指导审计工作。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明确,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评估的审计风险合理,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切实可行。集中体现于实施审计时严格执行审计实施方案,没有走弯路、没有窝工、没有重大方向性调整,审计成果显著且多来源于审计实施方案。
三是从成本效率角度看,不仅审前调查遵循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人员和时间进行高效率的审前调查,而且在正式审计时审计组成员分工合理,审计工作时间安排科学,能够充分保证集中力量突破重点的需要,能够迅速集中审计力量、审计时间,直奔主题和重点,节约时间,节省经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审前调查阶段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项目前期工作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为超过60%,项目实施阶段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还不足40%。审前调查是审计项目管理的起始阶段,对一个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与其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但现阶段,多数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审前调查的时间过短。国际先进国家审计的惯例,审前调查所花时间一般都占到全部审计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现阶段,大型型审计项目往往只有3至5 个月,分配给审前调查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占审计实施阶段的三分之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审前调查的时间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进行压缩。
二是参与人员少,人员配置不合理。由于审计人员的长期不足,参与审前调查的人员最多达到审计实施阶段的三分之二,有时还需要借助外部审计资源。
三是调查方法不科学,工作不深入。有的与对方见个面,收集一些资料,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胡子眉毛一起抓,面面俱到。
四是缺乏审前调查工作制度。由于审前调查多属试探了解性质的,座谈、走访,收集资料,缺乏调查工作日记、记录、底稿等工作制度,特别是最重要的调查组情况碰头分析讨论会。调查组每个成员及时讨论调查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提高调查的效果。
五是审前调查成果质量不高。审前调查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形成调查结果报告或审计实施方案。以往不少审计机关不重视审前调查,不重视发挥审计实施方案指导审计实施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审计实施方案制定后,就把它搁置一边,审计凭经验,老套套,方案和审计“两张皮”,审哪算哪,结果造成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完整性不够,出现有的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实施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审计不到位;还有的审计事项却超出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审计内容等情况。
三、企业审计中审前调查的内容
规范审前调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审计项目和审计对象,就会有不同的审计要求和审计目标,因此在审前调查的内容安排上也会有所不同。但就企业审计来说,审前调查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包括被审计企业适用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企业的工商登记、国家审批文件等资料,了解企业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二是通过收集被审计企业的公司章程、发展规划、生产业务报告、行业的主要指标、统计数据和有关文件等资料,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范围,重点经营项目、业务流程,并分析其行业和业务特点,判断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三是通过收集相关的会计报表、财务和业务的纸质和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银行账户开立资料、审计档案资料以及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银行账户情况,并通过了解其财会机构设置及其工作情况,初步掌握财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四是通过收集被审计企业的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以往接受国家审计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处理决定书、会计师事务所和内审机构对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或评估报告等资料,了解企业重大决策情况,尤其是重大投资决策情况,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做出的检查结论、处理决定及执行情况,以往接受国家审计情况和整改情况,社会中介机构、内审机构出具的报告、意见及其落实情况等。五是通过收集被审计企业的内部生产、财务等各类规章制度资料,了解企业的内部岗位设置情况、各相关部门人员的制衡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评估企业的控制风险,降低审计风险。
此外,如果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审前调查时还要注意收集被审计者的基本情况及其任职时间、任期目标,任期内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事项以及上级单位对其考核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等。
四、企业审计中审前调查的方法
审计实施方案是整个审计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是全面指导审计工作、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规范审计实施程序、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表明,审计实施方案制定的好与不好直接导致一个审计项目实施的成功与否。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要确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合理的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对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要明确而切实可行。而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核心工作和前提则是审前调查。这对审前调查的要求本身就很高,因此,要搞好审前调查就得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
一是组织审前培训明确工作思路。在审前调查之前,要按照企业审计“摸情况、揭隐患、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本次审计的工作目标,组织审前调查组进行培训,认真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掌握与被审计企业相关的国家政策、行业规范、制度规定、会计准则,明确审前调查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二是通过多听多看掌握总体情况。在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一定要通过多听多看来了解掌握被审计企业的总体情况。与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要多交流多沟通,如采取集中听取汇报、召开各层次座谈会等方式,听取被审计企业及其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和业内人士的意见看法。广泛搜集查看企业财务与生产经营资料,掌握企业的总体情况,了解企业的职能职责情况、机构设置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三是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挖掘重要线索。目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大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相对规范,财务核算相对先进,计算机的运用水平也相对较高,非常适合开展计算机审计。因此,要充分利用目前企业计算机运用水平较高的优势,在审前调查阶段就着手采集被审计企业的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和数据结构文档等,通过对数据的转换、整理、分析,掌握企业的财务管理总体情况,初步评价财务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力求突出重点,搜索有价值的审计线索。
四是通过内部控制的测评确定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检查内部控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企业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初步评估出控制风险的水平,对是否依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依赖的程度做出决策。如决定依赖内部控制,则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可以通过检查文件资料、询问、现场观察、抽样调查、证据检查等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综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测评结果,并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如决定不依赖内部控制,则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环节。
五是通过分析性复核获取直接线索。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企业的主要报表项目和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趋势分析,如通过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收现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增长率、固定资产使用率、扩张率、折旧率等生产经营及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确认各种指标异常关系和意外变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确定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资产质量、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财务和经营情况,以便获取重要而直接的审计线索,对审计的重点区域及风险做出初步判断。
六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扩大信息来源。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审计人员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媒体报道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了解被审计企业所处行业情况及特点。在分析行业大背景的前提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寻找企业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寻找审计的线索和突破口,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
七是通过延伸走访多角度挖掘审计线索。在审前调查中,审计人员要树立“走出去”的思路,对涉及到的上下级单位或有关部门,如国资委、纪检监察、社会中介机构等单位进行延伸走访,更进一步了解企业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纪、关联方交易和往来、群众信访举报等情况,多角度挖掘审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