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灿烂生命的瞬间凋零
2004年,当世人瞩目的雅典奥运会正式开幕式就要开始时,雅典,传来一则不幸的消息,一位来自北京电视台的摄像师,在工作时突然倒地,送往医院后不久便辞世而去。
悲剧发生在北京时间2004年8月13日下午4时左右。这位来自北京电视台的摄像师——郑力,在拍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时突然倒地,在进行紧急救治之 后,医院最终宣布郑力不治,原因是心脏病突发而猝死。根据雅典警方的报告,郑力从病发到不幸辞世,前后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他突然倒下后,现场维持 秩序的警察就立即赶到现场,打电话叫救护车,五六分钟后救护车赶到,但已经回天乏术了。
这种由于潜在的疾病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突然的意外死亡,法医学上称之为猝死(Sudden unexpected natural death)或急死(Sudden death)。猝死发病突然、死亡急骤(以24小时为限),还具有意外性和自然性与非暴力性。反常的精神、心理因素,过冷过热,剧烈的体力活动或过度疲 劳,暴饮暴食、吸烟、饮酒及饮酒后的行为失常,都是猝死的常见诱因。
2004年以来,名人猝死于心脏病的事件屡屡发生: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4月19日,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另外,球星马拉多纳也在最近因心脏病发作而病重住院。
如今,功成之际的郑力突然撒手西去,闻之,让人扼腕生叹!
使人大惑不解的是:有些患心脏病的人虽然心脏受到严重损害,却仍然可以活好多年;而有些心脏本来并没有什么问题的人,却突然间因为心脏功能失常而死 亡。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死亡?是什么最终杀死了心脏猝死者?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医学研究机构对心脏猝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心脏猝死的起因,专家 们提出了种种假说。
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本尼弟﹒劳恩认为,心脏猝死是由于控制心脏搏动的电信息发生故障引起的。我们知道,心脏一张一弛地搏动,是靠心脏自发的电脉冲信息 控制的。正常情况下,心脏内各部分心肌细胞的电流处于均衡协调的状态,好象一台工作正常的电子仪器。如果电信息发生故障,破坏心脏内部电流的均衡状态,心 肌细胞就象受惊的野马而失去控制,心脏的舒张规律亦会发生紊乱。这种心电故障一旦出现,心脏输出血量减少,冠状动脉无止供给心肌,很快就会使心脏正常的舒 张收缩功能消失。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心脏心电自杀”,但是,为什么心脏电信息会发生故障呢?究竟是因为心脏起搏点发出了错误的电信息,还是在电信 息传导过程中发生类似电路的“短路”故障?专家们的意见至今不能统一。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不在心脏之中,而在于大脑。由于控制心脏工作的一部分大脑发生故障,产生了引起心脏失常的化学物质,才使心脏 突然失去控制。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杰姆斯﹒斯肯纳认为: 在大脑额叶中,存在着与心脏猝死密切有关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也可能是一种酶。额叶是大脑中管理思维的区域,额叶产生的化学物质与人的 “惊恐反应”有关。当人们面临紧急情形时,作为一种生理反应,大脑额叶会产生出化学物质来加速心脏搏动,为搏斗或逃跑提供足够的血和氧。在健康时, 大脑对这类物质的控制释放很有分寸,通常不会干扰心脏的正常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大脑中可能突然产生大量的这种化学物质,使心律紊乱,失去格制,甚至导致 心肌颤动,心脏猝死、大脑和心脏的神经联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大脑中产生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千变万化。究竟哪一些是导致心脏猝死的物质?它们又是通过 什么途径传递的?专家们希望从大脑中分离出引起猝死的物质,从大脑和心脏的复杂联系中抓住“谋杀心脏的的凶手”。
美国米兰大学生理学家斯瓦兹,用夹子夹住猪的冠状动脉造成其心肌缺血,接着用电极刺激猪大脑的某些部位或某些神经,做成心脏猝死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 上,他放开夹子,仅仅刺激猪的脑和神经,也造成了心脏猝死。这就证实心脏猝死确实与大脑、神经有关。斯肯纳用低温探针麻醉老鼠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被 麻醉的老鼠不再产生“惊恐反应”,从而阻止了心动过速。他相信,用这种方法可以阻止大脑中引起猝死的物质传到心脏。他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 迄今为止,研究者既没有找到确定的猝死物质,也没能确定这些物质从大脑传递到心脏的路线。大脑致死的假说依然只是一种假说。
10年前,美国心脏病专家梅·法拉曼提出心脏猝死与情绪关系的假说。从那时起,研究者们日益重视行为心理和社会环境对心脏猝死的影响。研究表明,承受 巨大的精神压力、发怒、悲伤、忧郁等,不仅会在当时引起心脏功能失常,还会在以后一段长时间中诱发心脏病猝死。情结与心脏猝死关系至为密切,这一点已为多 数研究者所公认。但是,是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一次精神紧张或发怒都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究竟是不是因为精神压力或忧伤引起大脑中的某些组织突然崩溃并 释放出猝死物质?是不是还有很多心脏猝死者是死于我们目前尚不知道的“自发性”原因?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虽然心脏猝死的具体原因究竟是怎样引起的至今仍然是个难解之谜,但是,猝死人群中有80%却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安贞医院的所收治的患者中, 最年轻的冠心病猝死者年仅33岁;而阜外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最年轻者仅28岁;朝阳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30多岁的脑出血患者,在临 床上屡见不鲜。有些年轻人说:“这是一个奔波的年代”。广州市最近有一则报道说,女性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大,第二性征不明显,胸围甚至比4年前减小,而男人 的压力历来就没有减轻过,在为了“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奋斗的过程中,一个个变成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除遗传因素外,由于年轻人存在生 活、工作、饮食、习惯、情绪和生活负担重、工作紧张、压力大,很多人都经常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等问题,其发病年龄在迅速提前。现在中青年人群的生活特点,使 得他们成为心脏病猝死的高危人群,心脏病急剧年轻化的趋势已引起了专家的深深忧虑。
很明显,中青年人多发心脏猝死的原因,其一是工作压力大,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许多猝死情况就发生在连续加班之后;其二是膳食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胆固醇,大量饮酒、大量吸烟;其三是应酬多,睡眠时间减少;其四是高血压、糖尿病引起冠心病。
对于目前看来发病率比较高的中青年人来说,虽然心脏没有问题,但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而患有心脑血管病的年轻人更应该劳逸结 合,保证睡眠充足。闷热天气易使人产生疲倦感,在过度疲劳、免疫力低下和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容易犯病;戒烟、按时进行有氧运动和健康饮食是预防突发冠心病的 最好方法;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打高尔夫球、健身操等,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 烈的活动;膳食上应遵循“三少”、“三多”原则,即少吃高脂肪,少吃蔗糖、甜食,少吃食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粗粮、糙米等,多吃豆粉及豆制品,多吃 不饱和脂肪酸(如鱼类、各种植物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尤其当感到胸闷、胸痛、无力、心慌、记忆力减退的时 候,一定要去医院,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家中有人患心脏病,或有心脏病家族史,那么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最好都要进行家族检查。
心脏性猝死约占全球发达国家心脏性死亡病例的一半以上,猝死常常是确诊冠状动脉性疾病之前首发和唯一的表现,有资料提示,近一半以上的猝死发生在医院 外,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对于心脏猝死患者的抢救,首先,要立即请医生或者呼叫急救车。同时,应立即对准病人的前胸偏左部位猛力捶击1-2拳,拳击后应 立即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若已有搏动,证明心跳已恢复;如果拳击无效,则应按照ABC方法进行抢救。所谓A、B、C分别是气道(Airway)、呼吸 (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的简称。A:通畅气道,方法是头后仰、托颈、托下颌,若有异物,立即取出。B:人工呼吸,可用口 对口,或口对鼻。若口对口,要用手捏闭鼻腔将气吹入,反之捏口。C:人工循环,即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是使患者平卧硬床或地上,施救者跪近患者颈部与腰部之 间,手掌置于胸骨下部,双臂垂直,上身前倾,借体重力将胸骨向后下方压,下陷深度为4-5厘米,随即双臂松弛,如此重复,频率为每分钟70次。每1次胸外 按压,给2次人工呼吸;若双人急救复苏,则一人每挤压胸部5次,另一人行人工呼吸1次。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在抢救的全过程中均不能停止,有效的心脏按压可 表现为:颈、股等大动脉处可以触到脉搏;皮肤指端由紫转红;散大的瞳孔缩小;知觉恢复;自主呼吸恢复。 另据悉,1、自2000年世界上首次发现从Q波的起点到T波的末点时间缩短引起心脏病猝死,这一病因被命名为“短QT综合征”,世界科研工作者开始致 力寻找这一新综合征的致病基因。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留美学者洪葵,经过研究发现KCNH2基因突变是“短QT综合征”引起心脏病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短QT综合征”致病基因,它的发现对于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洪葵的论文日前在国际 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循环》上发表。
2、一种名为JIV519的I,4 benzothiazepine衍生物似能堵住触发小鼠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钙的漏出,这种治疗心衰和心律失常的药物是第一种分子水平药物。这种试验中的药物他日将有可能防止心衰病人的心脏猝死和遗传性运动-引致室性心律失常。
3、心脏性猝死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我们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能力很有限,需寻找更特异的指标。美国波士顿心血管病预防中心Albert等进行了一项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测量的血浆标志物中,只有基线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17年观察期间心脏性猝死发病危险显著相关(P= 0.001),亦即CRP对识别心脏性猝死高危男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