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被债务困住的13年
“马背上的警察、催泪弹释放的烟雾、抗议者的呼叫和被抢商店店主的哭喊。”这是2001年阿根廷深陷危机时出现在全球电视上的画面。回想起那段历史,恐怕阿根廷人民现在仍心有余悸。
19世纪末,阿根廷曾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因富庶而享誉全球。当时,阿根廷因大量出口粮食和牛肉而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阿根廷经济开始陷入困境,主要由四个原因造成。第一,阿根廷实施比索盯住的出口收入得不到大幅度的增长。
2000年时,阿根廷外债总额已经达到1462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收入的4.7倍。
2001年6月,阿根廷与国际债权人对300亿美元的到期进行债务互换,偿还期限最长被推迟到2005年。这虽暂时减轻了还债压力,但阿根廷付出的代价是用高收益的债券交换一些低收益、偿还期长的债券。当时外媒称“阿根廷是在用金钱买时间”。
2001年11月,国际货币提取自己的存款。仅在当年11月30日这一天,人们从银行中提出的存款总额就高达13亿美元, 银行系统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
为了防止发生银行挤兑和资金外逃,当时的总统德拉鲁阿(Fernando De La Rua)宣布于当年12月3日起开始实施金融管制措施。其核心是限制储户在银行每日提款金额,此外,政府还规定许多种类的美元存款将被冻结到2003年。
终于,阿根廷政府因无力偿还当年12月到期的15亿美元的债务,在2011年12月23日,正式宣布暂时停止偿还所有公债的利息和本金。当时的公债总额约为1320亿美元。该声明还指出,阿根廷政府之所以作出这项决定是因为国内经济的持久衰退已使阿政府陷入现金短缺的境地。
危机期间,阿根廷比索大幅贬值,最高时达75%,通货膨胀迅速上升,比索贬值后累计通胀率最高达80%,阿根廷股市大跌,债券的风险贴现率直线上升,大批企业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至25%,2002年经济下滑10.9%。
在2001年债务危机爆发前,阿根廷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债务危机,分别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80年代。这两次危机都给阿根廷经济带来巨大的创伤,但显然阿根廷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举借外债本身并不是坏事,但阿根廷公共债务比重过高再加上债务结构不合理,还本付息集中在2001~2004年,大多数债务采用在10%以上的固定利率,从而使还本付息负担进一步加重。
正如IMF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鲁格夫(Kenneth Rogoff)所说的那样,不当的财政政策、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僵硬的汇率制度三者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危机。
-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