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
北京 北京  | 
天津 天津  | 
河北 石家庄  |  唐山  |  秦皇岛  |  邯郸  |  邢台  |  保定  |  张家口  |  承德  |  沧州  |  廊坊  |  衡水  | 
山西 太原  |  大同  |  阳泉  |  长治  |  晋城  |  朔州  |  忻州  |  吕梁  |  晋中  |  临汾  |  运城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  包头  |  乌海  |  赤峰  |  呼伦贝尔盟  |  兴安盟  |  哲里木盟  |  锡林郭勒盟  |  乌兰察布盟  |  伊克昭盟  |  巴彦淖尔盟  |  阿拉善盟  | 
辽宁 沈阳  |  大连  |  鞍山  |  抚顺  |  本溪  |  丹东  |  锦州  |  营口  |  阜新  |  辽阳  |  盘锦  |  铁岭  |  朝阳  |  葫芦岛  | 
吉林 长春  |  吉林  |  四平  |  辽源  |  通化  |  白山  |  松原  |  白城  |  延边朝  | 
黑龙江 哈尔滨  |  齐齐哈尔  |  鸡西  |  鹤岗  |  双鸭山  |  大庆  |  伊春  |  佳木斯  |  七台河  |  牡丹江  |  黑河  |  绥化  |  大兴安岭  | 
上海 上海  | 
江苏 南京  |  无锡  |  徐州  |  常州  |  苏州  |  南通  |  连云港  |  淮阴  |  盐城  |  扬州  |  镇江  |  泰州  |  宿迁  | 
浙江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嘉兴  |  湖州  |  绍兴  |  金华  |  衢州  |  舟山  |  台州  |  丽水  | 
安徽 合肥  |  芜湖  |  蚌埠  |  淮南  |  马鞍山  |  淮北  |  铜陵  |  安庆  |  黄山  |  滁州  |  阜阳  |  宿州  |  六安  |  宣城  |  巢湖  |  池州  | 
福建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三明  |  泉州  |  漳州  |  南平  |  龙岩  |  宁德  | 
江西 南昌  |  景德镇  |  萍乡  |  九江  |  新余  |  赣州  |  宜春  |  上饶  |  吉安  |  抚州  | 
山东 济南  |  青岛  |  淄博  |  枣庄  |  东营  |  烟台  |  潍坊  |  济宁  |  泰安  |  威海  |  日照  |  莱芜  |  临沂  |  德州  |  聊城  |  滨州  |  荷泽  | 
河南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南阳  |  商丘  |  信阳  |  周口  |  驻马店  | 
湖北 武汉  |  黄石  |  十堰  |  宜昌  |  襄樊  |  鄂州  |  荆门  |  孝感  |  荆州  |  黄冈  |  咸宁  |  恩施  |  直辖县  | 
湖南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衡阳  |  邵阳  |  岳阳  |  常德  |  张家界  |  益阳  |  郴州  |  永州  |  怀化  |  娄底  |  湘西  | 
广东 广州  |  韶关  |  深圳  |  珠海  |  汕头  |  佛山  |  江门  |  湛江  |  茂名  |  肇庆  |  惠州  |  梅州  |  汕尾  |  河源  |  阳江  |  清远  |  东莞  |  中山  |  潮州  |  揭阳  |  云浮  | 
广西 南宁  |  柳州  |  桂林  |  梧州  |  北海  |  防城港  |  钦州  |  贵港  |  玉林  |  南宁  |  柳州  |  贺州  |  百色  |  河池  | 
海南 海口  |  三亚  | 
重庆 重庆  | 
四川 成都  |  自贡  |  攀枝花  |  泸州  |  德阳  |  绵阳  |  广元  |  遂宁  |  内江  |  乐山  |  南充  |  宜宾  |  广安  |  达川  |  雅安  |  阿坝  |  甘孜  |  凉山  |  巴中  |  眉山  |  资阳  | 
贵州 贵阳  |  六盘水  |  遵义  |  铜仁  |  黔西南  |  毕节  |  安顺  |  黔东南  |  黔南  | 
云南 昆明  |  曲靖  |  玉溪  |  昭通  |  楚雄  |  红河  |  文山  |  思茅  |  西双版纳  |  大理  |  保山  |  德宏  |  丽江  |  怒江  |  迪庆  |  临沧  | 
西藏 拉萨  |  昌都  |  山南  |  日喀则  |  那曲  |  阿里  |  林芝  | 
陕西 西安  |  铜川  |  宝鸡  |  咸阳  |  渭南  |  延安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榆林  | 
甘肃 兰州  |  嘉峪关  |  金昌  |  白银  |  天水  |  酒泉  |  张掖  |  武威  |  定西  |  陇南  |  平凉  |  庆阳  |  临夏  |  甘南  | 
青海 西宁  |  海东  |  海北  |  黄南  |  海南  |  果洛  |  玉树  |  海西  | 
宁夏 银川  |  石嘴山  |  吴忠  |  固原  | 
新疆 乌鲁木齐  |  克拉玛依  |  吐鲁番  |  哈密  |  昌吉  |  博尔塔拉  |  巴音郭楞  |  阿克苏  |  克孜勒苏  |  喀什  |  和田  |  伊犁  |  伊犁  |  塔城  |  阿勒泰  |  直辖市  | 
台湾 台湾  | 
香港 香港  | 
进入 >> 查看300个城市
您的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教育 > 古代法律 > 李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奠基者 > 正文

李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奠基者

2015-06-02   来源:河南法制报   作者:刘承   参与人数:270人   评论:
        


  核心提示

   中华法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战国时期是由早期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阶段,而秦汉则是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的全面确立时期。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政治格局和政治模式。在指导思想上,秦王朝奉行的是法家的“法 治”、“重刑”等理论,皆因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是分不开的。李斯参与并制定了秦王朝各项规章制度,其中以“轻罪重罚”为特征的秦朝法律制度便是在 李斯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秦律也深深地打上了法家的烙印。

  1

  不甘平庸的有志青年

   公元前260年左右的楚国上蔡,一名年轻的郡吏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正准备回家。突然,他觉得肚子有些不舒服,于是起身去茅房,却被突然蹿出的不明物体吓 了一跳,“吱吱、吱吱”,原来是一只老鼠在此处寻食,见有人来,便吓得逃窜而出。郡吏惊魂未定,轻声咒骂了几句。第二天,郡吏奉命巡察粮仓,打开门却发现 这里边也有一只老鼠,正啃着仓里的存粮,吃得不亦乐乎,见有人来也丝毫不受影响,淡定从容地回了自己的窝。原来粮仓外边的走廊下竟有一个老鼠洞,难怪这只 老鼠见了人也不怕,定是经常听脚步声,都习惯了。郡吏笑着摇摇头,继续巡视粮仓去了。

   晚上躺在床上,年轻的郡吏有些睡不着,他想到了他的顶头上司,那个毫无才干却趾高气扬的郡守大人,什么时候他才能做到那个位置呢?突然,他想起了那两只 命运截然不同的老鼠,处在茅房中的老鼠,吃着不洁的食物,一有人来就惊慌失措,逃命而去,是多么的卑微低下;而身在粮仓中的老鼠,吃着干净的粮食,住着整 洁的窝,根本无需惧怕人类,多么强烈的对比,这不也正是他和郡守大人的对比么。

  人的境遇和老鼠一样,有没有出息,能不能享受荣华富贵是由所处环境决定的!处在高位自然便可安享荣华,地位卑下就只能忍受贫困和凌辱!这一刻,年轻郡吏的眼中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他要做大官!他要出人头地!

  于是,年轻的郡吏毅然辞去工作,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去齐国的旅程。他打听过了,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儒,只要拜入他的门下,学得帝王之术,就有机会一展宏图!

   此时的九州,仍旧战火连天,各国征战不休,西方的秦国以迅猛的姿势崛起,大陆的平衡即将被打破。遥远东方的齐国,名儒荀卿日复一日地著书讲学,他还不知 道,他这一生最得意最著名的两名弟子之一,正日夜兼程朝着他而来。他更不知道,即将成为他得意门生的这个年轻人,将造就一个帝国的神话,成为他深恶痛绝的 这个战国时代的终结者。

  这个年轻人,就是李斯。

  2

  风云际会一统天下

   公元前247年,从荀卿那里学来一整套法治之道的李斯,踌躇满志地来到三秦大地——秦国。此时的秦国,却正处于权力交迭之中。即位仅三年的庄襄王突然暴 毙,结束了他傀儡般的一生。令后来六国闻风丧胆的秦始皇帝,登上了王位。始皇已登位,李斯也已到达秦国,一切都已准备好,这一对名震六国的君臣却并没有直 接相遇。此时的始皇才只有13岁,还是一只翅膀被握在他人手中的雏鹰。始皇一心想要亲政,继续父辈们统一六国的功业,却深感无力,只因朝中大事一应由文信 侯吕不韦做主。而他未来最好的搭档——李斯,也正在吕不韦的府中。

   李斯身负荀卿之徒的名声,本人又极具胆识策略,很快便被秦相吕不韦所赏识,随侍左右。渐渐地,年少的始皇注意到了常跟在丞相身后的这个青年,他从他的眼 中看到了同样的野心和所向披靡的锐气。而李斯,也在观察很久之后,终于确定眼前这个尚年少的君王是个可托于理想抱负的君主。因为他不仅聪慧,且有野心,更 难能可贵的是,他有耐心。吕不韦已老,嫪毐不成气候,而始皇却渐渐成长起来,这秦国的天下,迟早有一天会是秦王的。于是,这一对千古君臣,终于相遇了。

   决定将赌注下在少年秦王身上当然不是说说而已,很快,李斯便瞅准了吕不韦不在的时机,向秦王递交了投名状,“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就大功业的人在 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很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 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 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 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即使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这一番话是说到了始皇的心坎儿里,于是始皇便任命李斯为客 卿,将他从相府门客提拔为国家官员。

  公元前238年,始皇举行了加冠礼,正式成年,再也没有谁能够阻挡他亲政的脚步。次年,吕不韦受牵连而被罢官。年轻的秦王终于开始了他征战的步伐,战国时代的丧钟就此敲响。

   恰巧此时,有人揭发为秦国修渠的水工郑国原来是韩国派出的奸细,企图以修渠消耗秦国的财力物力。朝廷内外吵嚷不休,纷纷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别国客卿,李斯 正在其列。李斯无奈,同诸多别国客卿一起被驱逐出秦国。快到边境时,李斯越想越不甘心,想到自己的宏图抱负就要付诸流水,于是,他奋笔疾书,给秦王上了一 道《谏逐客书》,历数在秦国历史上有过杰出贡献的别国卿士,并以秦王能够接受其他国家的美食美人为例,反问秦王为何不能接受别国人才的效忠。他说:“我听 说过土地广阔所产粮食就丰富,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而现在陛下您抛弃了百姓来帮助敌国,排斥宾客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 天下有才之士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脚步而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这封《谏逐客书》不仅成功使得秦王撤销了驱逐令,更使得李斯就此在秦国站稳了脚。逐客一事就像是一次试炼,而结果君臣双方都很满意,秦王从此视李斯为臂 膀,李斯也没有辜负始皇的期望,紧接着便献上了攻略六国的计谋,他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他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

   恰在此时,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希望大王不要 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此言正合李斯之意,他又加以补充说,“若是 有人不愿接受财宝,便派刺客杀了他。”始皇听从了这项计谋,令李斯主掌此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 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紧随其后的,便是秦国的大军。财富贿赂离间各国君臣,再加上强兵良将所向披靡,历时将近二十年,秦国终于统一了 天下。

  3

  以法治国创制秦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李斯等人的辅佐下,统一了六国,结束了纷乱的战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然而,历经战乱后的九州百废待兴,陡然辽阔起来的 疆土并不是那么容易治理的。六国的封号虽已不在,他们统治过的痕迹却依然明显。各地区通行着不同的法令,这对大秦帝国的统治管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于是, 修明法制,制定律令,令天下遵守统一的法律,成为摆在秦始皇和李斯面前的一件当务之急的大事。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当年,便下令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三十六个郡,权归中央。这引起了朝中多数大臣的反对,毕竟周王朝八百年,分封诸侯无数,人们早已习 惯了侯国的存在,因而郡县制的推行变得困难重重。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 “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作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 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 忠臣。”

   推行郡县制的命令已下达有七八年之久,此时却仍有人反对,李斯十分气愤,即上书秦始皇。他说:“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分辨了黑白是非,使海内共同尊崇皇 帝一人;而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却在一起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听说朝廷令下,立刻就以自己学派的观点来议论它,回家便心中不满,出门则在街头巷尾纷纷议 论,以批评君主来博得名声,认为和朝廷不一样便是本领高,并带领下层群众来制造诽谤。这样下去而不加以禁止的话,上面君主的权力威望就要下降,下面私人的 帮派也要形成。因此,还是以禁止为好。”于是,他建议秦始皇下令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这就是 著名的“焚书”事件。

   且不说这“焚书”及后来的“坑儒”事件对古典文化流传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只说在“焚书”之后,始皇和李斯意识到了没有统一的法令,是根本办不成大事的。 于是,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废除了以往六国的律令,制定了通行全国的统一的法律,就此,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初步确立。战国时稷下学宫的邹衍曾提出 “五德终始说”,即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秦始皇十分信重这种学说,认为周朝占有火德的属性, 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须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过的水德。而五德中水主阴,因而制定的法律极为严苛,一切事情都依法律决定,刻薄而不讲仁爱、恩惠、和善、情 义。“轻罪重罚”也就成了秦朝法律最鲜明的特征。

  作者手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秦王朝并不曾像始皇所期望的那般,传至千世万世,而是灭亡在了秦二世的手上,李斯则早在他奉献一生的帝国崩塌之前就死在了赵高的 手上。然而李斯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司马迁称赞他“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秦朝法律制度却在他死后一直流传了下来。两千多年 来,这一法律体系伴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逐渐完善发展,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中华法系,影响了千秋万代。

[责任编辑:华阳]
发表我的评论
0/5000字
网友评论
暂无留言